近日,醫療劇《問心》在央視八套收官。劇中的心內科醫生周筱風和心外科醫生方筱然、林逸,因專業背景、職業理念、性格與處事方式不同而在工作中產生摩擦碰撞,又在合作中逐漸磨合,最終成為在生命戰場并肩作戰的默契戰友。該劇引發眾多輿論關注,很多人認為,它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下的醫患關系,且劇中關于醫療場景的還原、醫療決策的爭議、醫學發展趨勢的思考也較為客觀。這離不開該劇幾位醫學顧問的專業把關。
本期,我們采訪了《問心》的醫學總顧問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行政副主任黃日太教授,劇中林逸醫生的參考原型之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正華,請他們談談自己對于劇中一些熱點問題的看法。
□記者 謝文博 張昊華
患者獲益大于風險是醫生決策的根本依據
在《問心》中,28歲的患者張雨熙被送到東立醫院,確診A型主動脈夾層,病情危急,如不及時搶救,隨時會面臨生命危險。該院心臟中心外科醫生林逸救人心切,憑借以往積累的經驗,在沒有經過CT血管造影術檢查的情況下即為張雨熙行開胸手術,術中患者的腦氧迅速下降,盡管最后手術成功,但林逸仍受到醫院記過處分。當醫生面對患者性命攸關的緊急時刻,是否仍應該嚴格遵守醫療流程規范?
作為一位年紀輕輕便成功挑戰高難度手術的醫生,肖正華是劇中林逸醫生的參考原型之一,他說:“我們之所以要提倡規范化培訓,以各種疾病指南為依據行醫,就是因為這樣能避免風險,更好地保障患者利益。每一個醫生都應該自覺遵守規范,并致力于推廣這些規范?!彼J為,劇中林逸醫生之所以敢這么做,也并非完全是“憑感覺”,他有自己的專業判斷,他的底氣源于扎實的技術。
黃日太教授認為,醫療流程規范是基于科學基礎和前人積累的經驗教訓歸納總結所得,醫療流程規范對于保障患者得到科學救治、避免風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任何行業的規范準則都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情況、所有患者,遇到突發情況,需要醫生進行專業判斷,靈活處置。
病情變幻莫測,患者情況各不相同,醫生常常會面臨選擇——究竟該不該冒險一搏,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效果?
肖正華表示,在患者沒有手術禁忌癥,且不違反醫療原則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救治患者,向疑難復雜病癥發起挑戰,應當是每個外科醫生的職業追求?!懊半U的邊界在于,醫生要知道自己不能做的是什么。比如,自己在這方面沒有經驗或者以前沒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術儲備?!毙ふA說,外科醫生永遠不能為了手術而手術,為了挑戰而挑戰,為了爭“第一”而去冒險,醫生為患者奮力一搏的前提首先要符合醫療原則,其次是這個手術不做,患者可能預后就不好,手術能使患者的獲益大于風險。
在黃日太看來,對手術風險和獲益進行比較是外科醫生作決定的基礎,在明確患者獲益大于風險時,醫生才能去冒險?!搬t生在處置疑難復雜病例方面積累的經驗越多,未來勢必會造福更多患者?!?br />
醫生當得越久,越能理解患者的心情
劇中,醫生林逸因為一個需要緊急救治的患者而推遲了一位已經做好手術準備患者的手術,引發這位患者的不滿。黃日太從醫多年,也常常遇到因為需要救治病情更緊急的患者而不得不推遲擇期手術患者已經排好的手術的情況。
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下午,黃日太原本排了一臺擇期的心臟搭橋手術,但在剛要接這位患者進手術室的時候,急診通知他收治了一位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病情兇險,需要立刻手術。這種疾病每拖延1個小時,患者的死亡率就增加1%,于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他主動找到擇期手術患者,耐心地講明推遲手術的原因?;颊邔λf:“黃主任,你不要覺得抱歉,我理解你?!秉S日太說:“要知道,這位患者為了這個手術已經禁食禁水十幾個小時,惴惴不安了很長時間?;颊叽藭r有任何情緒,都是人之常情。通常情況下,只要醫生態度和緩些,注意溝通的方式,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夠理解,因為他們更能體會患病的痛苦?!?br />
肖正華介紹說,按病情區分輕重緩急救治患者,是基本的醫療原則,病情危急的必須優先救治。如果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差不多,他會優先安排年紀大的患者的手術?!敖^大多數患者都是通情達理的。如果遇到不配合的患者,醫生仍要堅持醫療原則。疾病面前人人平等,醫生做事要問心無愧?!?br />
劇中GICU(綜合性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韓笑在長期超負荷工作后,又遇到患者和家屬屢次不遵醫囑,導致她在護理患者時出現態度不好、言語粗暴的情況,遭到患者家屬的投訴。醫護人員長時間承擔高強度工作,確實可能會出現情緒不佳的情況。此時,該如何處理好醫患關系?
黃日太認為,醫護人員雖然也是普通人,但在患者眼中卻有“神”的光環。父親在他四五歲的時候確診癌癥,手術預后良好,比預期多活了20年。在這20年中,父親的主刀醫生在他的心里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古人云: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颊邔τ卺t生的期許是非常高的。醫護人員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便能避免很多矛盾,維護醫患和諧。他說:“當醫生的時間越久,態度可能會越來越和藹,心態會越來越平和,因為越來越能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情,理解患者和家屬對醫生的期許。劇中林逸醫生從自負莽撞變得越來越沉穩周全,在實踐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外科醫生?!?br />
肖正華說,正常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醫生也不例外,關鍵看你如何處理,盡可能減少對工作、對患者的負面影響。比如,可以跟信任的人吐吐槽,疏解一下消極的情緒,也可以做做運動,在汗水中釋放壓力……“每當我想起患者病愈后對我的感謝時,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巨大的職業成就感可以沖淡一切委屈,讓我獲得力量?!闭嬗錾匣颊吆图覍儆凶龅貌粚Φ牡胤?,影響治療效果時,肖正華也會坦誠指出,因為他堅信,醫生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患者是能感受到的。
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是臨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劇中醫生方筱然非常善于安撫患者和家屬的情緒,比如,在GICU每個患者的床頭掛上全家福照片;借著請患者家屬去聽照護講座的機會,讓患者了解護士的不容易……這使她成為頗受患者及家屬信賴的醫生。除了治病,關注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需求,照顧他們的情緒,也應該是醫生工作的一部分嗎?
黃日太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說,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與可能性的藝術。面對疾病,醫生必須理性科學地救治患者;而面對患病的人,醫生應該充分地共情,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賴,這樣才能讓治療的依從性更高,取得更好的療效。盡管醫學技術飛速發展,也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徹底治愈,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好醫生的真實寫照。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有時甚至比治療手段更重要。
在肖正華看來,人文關懷是醫生臨床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搬t生首先要有為患者解除病痛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輔以人文關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病痛解決了,很多由此衍生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br />
首診醫生該對患者承擔怎樣的責任
《問心》中,心內科醫生周筱風已明確告知63歲的老王其疾病危險性以及下一步就診安排,但老王卻趁他不注意離開了醫院,后來老王突發急性心梗離世,作為首診醫生的他被醫院通報批評。不少觀眾認為,周筱風有點冤,畢竟醫生沒有權利限制患者的人身自由,何況當天還有其他情況緊急的患者等待他救治。
肖正華認為,劇中周筱風醫生之所以會受到處罰,是因為在他離開去搶救其他患者的時候,沒有督促助手聯系老王或者其家人,對老王進行再次勸說和確認放棄治療的決定。首診負責制要求首診醫師必須對其接診的患者,特別是對危、急、重癥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會診、轉診、轉科、轉院等臨床診療工作負責。如果遇到劇中這種情況,醫生要多想些辦法,比如,請求他人幫助協調處理,如團隊其他成員、門診護士、醫院保安、民警等,設法將患者留住,如果患者堅持己見,也應該把情況及時告知家屬,并讓患者在相關醫療文書上簽字,畢竟“人命大過一切”。
“在現實情況下,患者神志清醒且處于能正確理解自身疾病危險性的狀態下,如果明確表示拒絕接受進一步治療且簽署免責聲明后自行離開,醫生確實也很難辦?!秉S日太說,“患者有知情權,也有對自身疾病的治療選擇權,有權利選擇要不要進行治療以及在哪家醫療機構治療?!?br />
醫學應當“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
除了關注醫患關系,《問心》也把鏡頭對準了醫學發展乃至醫療改革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比如醫聯體、醫療支援、成立心臟中心等。劇中,東立醫院副院長崔靜克服很多困難,建起了令同行頗為羨慕的心臟中心,將心內、心外科力量整合起來,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醫療服務。而心內科主任白及作為反面典型,似乎始終難以破除傳統的“界限”,總想著自己的“小團體”。為什么很多同行都羨慕崔靜能建立心臟中心?患者來到醫院后,究竟應該由心外科還是心內科救治?這些問題也引發了觀眾的討論。
曾經在國外知名心臟中心進修的肖正華認為,心臟中心的成立是非常必要的。進修期間,他發現,心外科很多患者是心內科醫生推薦過去的,心內科、心外科互相協作配合已經形成了一種成熟的機制。他說:“醫生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再厲害的醫生也需要團隊協作,與同事建立融洽的關系,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商討,多傾聽不一樣的聲音,才能使治療方案更加完善。大家攜手努力讓學科的整體實力強起來,自然是不會缺患者的?!彼J為,心臟中心的成立更有利于心內科、心外科醫生通力合作,推動治療朝著更規范的方向發展。
黃日太介紹說,心內科和心外科治療的疾病多數是一樣的,只是對這些疾病的治療方式不同,比如心內科多用藥物、介入治療,心外科可能更多地使用手術治療。隨著醫學的發展,心內科醫生也可以開展一些手術,心外科醫生也開展了很多介入手術,內外科的界限逐漸變得不那么清晰。事實上,內科治療和外科手術對同一種疾病的治療來說各有優缺點,對于一些疾病,內科治療更好,對于另一些疾病,外科治療更有優勢,現在還出現了內外科聯合的雜交手術,究竟該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最終要看哪種治療方式讓患者獲益最大。醫學應當“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
在會診或者MDT的過程中,醫生之間出現意見分歧時,該聽誰的?
“臨床實踐應該以臨床證據為基礎,要說服他人一定要拿出客觀依據,比如國際指南、循證研究、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等?!毙ふA說,醫生在工作中,應當時刻保持客觀理性。
看到這部劇讓更多人關注醫療行業、了解醫護人員,黃日太和肖正華都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對于加深醫患互相理解和信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多有助益。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夫妇当面交换着做完整版电影,前后两根同时撑满玩弄双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