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嘉
近日,《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健康一生系列”新書發布會暨“主動健康系列”“就醫問藥系列”“康養康復系列”“應急急救系列”編寫啟動會在京舉行。
圍繞叢書如何開發科學普及創新模式,如何構架體系,如何做到貼近社會公眾需求,將專業的科學問題轉變為老百姓想知道、聽得懂的問題,如何實現科普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編寫團隊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1 傳播新知 科普分量越來越重
“叢書的五個建設目標讓我們耳目一新,即高質量出版健康科普精品,培養優秀的健康科普作家隊伍,創新數字賦能傳播模式,打造知識共建共享平臺,最終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如果我們的每一項健康科普工作都能站在服務健康中國的高度,每一個科普載體都能自覺承擔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任務,健康科普工作就一定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敝袊茖W院院士、叢書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竺在大會致辭中如是說。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提出“兩翼理論”,即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戰略部署,落實“兩翼理論”。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科技創新應用的經驗表明,科學普及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加速劑,是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的催化劑?!标愺弥赋?,在當今的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學普及的迫切性與日俱增?!爸袊浆F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推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融合,培養創新后備人才,‘科普之翼’的分量越來越重?!标愺脧娬{,要創新探索健康科普模式,為健康中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新力量。
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華介紹,正是基于貫徹落實“兩翼論”精神,創新健康科普出版模式,推動健康科普高質量發展,人民衛生出版社聯合學(協)會、媒體、平臺,精心策劃組織,凝聚包括20余名院士在內的全國數百名專家智慧的《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應運而生。
2 構架體系 破解難題探索創新
《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包羅萬象,其整體架構如何搭建,是擺在叢書工作委員會面前的首要挑戰?!皡矔w系構建是創新,也是我們要面對的難題?!崩钚氯A介紹,大家熟知的《十萬個為什么》是按學科分類,但《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如果按照學科分類,對公眾而言過于專業?!拔覀儾殚喠藝鴥韧獍倏祁悈矔?,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分類邏輯?!崩钚氯A說。
叢書工作委員會組織權威專家經過反復研討,從讀者健康需求出發,最終確定了叢書“1﹢N”系列的開放體系,即以“健康一生系列”為“1”,以不同人群、不同場景的不同健康需求或面臨的挑戰為“N”,成熟一個就開發一個。
作為叢書的首套作品,“健康一生系列”延續了體系構建的特色:既不按醫學學科分類,也不按人體系統分類,更不按病種分類,而是圍繞每個人日常面對的健康問題和挑戰分類。
“這本書的編寫一共歷時228天,全書解答了200個大眾熱點心理困惑。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本書的目錄,包括‘樂享生活,從我做起’‘為心號脈,助人助己’等?!北本┗佚堄^醫院黨委書記、叢書“健康一生系列”《快樂的健康密碼》分冊主編楊甫德教授舉例,“這個分冊最早還是采取教科書式比較專業的表述。最后成稿時,大家仔細研究怎么樣才能更貼近社會公眾,怎么樣才能把專業的科學問題轉變為老百姓想聽、聽得懂的問題,最后變成了如今的模樣。此外,這本書還同步建設了在線知識庫,能讀、能看、能聽,使用起來非常方便?!?br />
紙數融合,突出全媒性、場景性、互動性,精準地將健康知識推送至需求者的即時應用場景,構建場景化知識圖譜,讓公眾愿意讀、喜歡讀、能學會、用得上,努力破解健康科普“知易行難”的難題,也是叢書體系構建之初就確定下來的原則。
由陳竺院士領銜錄制的“院士說健康”視頻、采用全媒體傳播形式、設置在線知識問答庫。翻開新鮮出爐的“健康一生系列”,讀者可通過數字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等進行閱讀或“聽書”,也可通過圖書配套數字平臺搜索健康知識,平臺將通過文字、語音、直播等形式與讀者互動。
“叢書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科普傳播模式?!比嗣裥l生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王雪凝表示,對接新時代人民群眾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的健康新需求,需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在健康科普資源的供給內容、模式、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叢書利用不同的產品終端、不同媒介形式之間的協作,增進與公眾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多渠道聯動,提升健康科普作品的傳播力。
3 你問我答 一切圍繞公眾需求
《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中的眾多問題從何而來,又如何進行遴選?面對編寫工作的這一挑戰,編寫團隊改變以往模式,面向全社會征集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融入叢書各分冊,組織專家反復研討和精心解答,面向大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努力搭建從“為什么”到“怎么辦”的橋梁。
“通過網絡,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征集到了27411條相關問題,其中關于健康管理、健康體檢的超過5000條,隨后又從中梳理出200道題,選入書中作答?!薄敖】狄簧盗小笔變詧D書《健康每一天》主編、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教授介紹,該分冊以健康理念與健康管理為主題,緊緊圍繞公眾“應知應會、想知想會”和“怎么知、怎么會”提問解答?!氨热?,健康體檢篩查篇就列舉了‘為什么選擇對健康體檢項目有門道’‘為什么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肺結節和頸動脈斑塊不能過度糾結’等40個常見問題,告訴大家要咨詢專家,科學分析,正確對待,做好健康風險管理?!?br />
據了解,叢書首個系列出版后,還創新開展了公眾試讀工作。通過調查讀者的真實感受,持續校準工作思路和優化工作方法,致力于實現叢書內容“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
“以讀者需求為導向,高度重視調查研究”也貫穿在最新啟動的4個系列分冊編寫工作中?!皡矔帉懝ぷ饕幐窀?、責任大。我們在確定具體編寫要求時提出,編委在編寫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深入醫療機構,對不同就醫場景進行實地調研,了解一手信息后再梳理、撰寫?!薄熬歪t問藥系列”《這樣就醫更高效》分冊主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趙杰介紹,在當今亞??朴蛹毞值尼t療體系中,從如何選擇合適的醫療機構,到與醫生有效溝通,患者可能會遇到諸多問題。該分冊旨在為讀者提供明確指導,使他們的就醫過程更輕松、更高效。目前,編寫團隊已梳理出三級編寫大綱,包括科學選擇就醫醫院和科室、急診就醫、門診就醫、住院就醫、互聯網就醫等5個部分,各部分又按場景細化為23節、178個問題。
“該分冊并非聚焦某一臨床亞???,而是把急診就醫、門診就醫、住院就醫等關鍵問題講清楚,核心挑戰在于如何為廣大讀者提供具有普適性和實用性的就醫策略,在千變萬化的醫療環境中,如何提煉出最具代表性和指導性的經驗與方法?!壁w杰強調。
4 培養人才 匯聚更多方面力量
“我們的編寫團隊來自東西南北中,由老中青三代人組合而來?!痹谛聲l布會上,武留信教授特意展示了編寫團隊的“全家?!闭掌?,并分享大家的編寫經驗,“健康科普創作的核心是內容選取的科學性和內容加工的創新性。優質健康科普內容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百姓能認同并執行,進而收獲健康?!?br />
“我們的寫作過程是一個團隊培養的過程,未來普及的過程,也是團隊培養的過程?!睂Υ?,楊甫德也深有同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叢書“健康一生系列”《對疾病說不》分冊主編吳靜說,在編寫過程中,編委會注重發掘年輕有才華的科普作者,給予他們展示和發展的機會。
“此次參與編寫,讓我深切感受到健康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而正確的健康知識是幫助人們實現健康生活的關鍵。培養和吸引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長期任務,我們致力于打造一個多元化、有潛力的科普團隊?!眳庆o說。
“各位專家都發自內心地積極主動投身醫學科普工作,這既是對健康中國建設的貢獻,更是給未來醫學科技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家針對各個系列的提綱以及內容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深入研討,力求既全面系統,又簡潔明了,既科學專業,又通俗易懂?!薄独夏耆司歪t指導》分冊主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說。
“人才是所有事業的第一資源。希望通過編委會、組稿會、定稿會的工作與研討,以老帶新,以新促創,形成科學、積極、團結的工作氛圍,通過各分冊的出版,培養一批的健康科普工作骨干,在完成叢書編寫工作后,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标愺迷跁蠞M懷期待地發起號召:“希望大家都進一步重視科普工作,都能為這項極其重要的工作貢獻更大的力量。我更要向衛生健康行業的所有專業人員發出號召,讓我們攜起手來,承擔起提升公民科學素養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素養的時代使命,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地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去?!?br />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夫妇当面交换着做完整版电影,前后两根同时撑满玩弄双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