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崔芳) 慢阻肺基層防治的設備到位了,但診療技術、用藥、報銷不能拖后腿。11月15日是第22個“世界慢阻肺日”,當天在京召開的“2023中國慢阻肺病防治大會”就慢阻肺病防治工作進行總結,并發出上述呼吁。 據悉,慢阻肺病是全球范圍內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國慢阻肺病患者約有9900萬人。在國家政策推動、各級醫療部門支持下,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牽頭在全國開展三大項目,推動國家慢阻肺病防治工作,即2017年啟動的旨在探索慢阻肺分級診療模式的“幸福呼吸”項目,2020年啟動的旨在提升基層慢阻肺病防治能力的“基層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篩查干預能力提升項目”,以及2021年啟動的旨在推動慢阻肺病早診早治的“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 中國慢阻肺病聯盟副主席、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楊汀教授表示,隨著“基層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篩查干預能力提升項目”的開展,基層相關硬件配置水平明顯提升。此次會上公布的對865家縣級醫院開展的肺功能儀配置的最新問卷調查顯示,有大肺功能儀的醫院占57%,僅配置便攜式肺功能儀的醫院占28%,可完善肺功能檢查的縣級醫院占85%。而在2017年“幸福呼吸”項目開展前,項目地區1708家醫療機構中,一級醫療機構肺功能儀配備率僅為15%。 硬件改善的同時,慢阻肺基層防治的技術能力、藥品配備、政策保障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與會專家指出,下一步應積極推動縣級醫院呼吸慢病防治能力提升,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刻不容緩。專家同時呼吁各級政府對慢阻肺防治工作加大重視程度、支持力度,建立基層工作人員激勵機制,大力破除相關用藥、報銷障礙,使更多慢阻肺患者得到早診早治,實現長期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