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能保證不生病,有制度保障是最好的選擇。確保每一個人在醫保參保路上不掉隊,除了大力宣傳、引導與動員,根本還在于激發居民參保的內在積極性。 □葉龍杰(媒體人) 進入11月,城鄉居民醫保到了參保季。當前各地力促居民參保的新聞多了起來。有的地方廣泛開展醫保政策宣講,營造參保氛圍;有的地方提出壓實參保責任,對各鄉鎮(社區)參保繳費工作實行一周一調度、一周一通報,確保參保目標完成;有的地方從幼兒園到高中,拿出學籍清單分解任務,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動員學生家長積極參保。 這些情況表明,調動并維護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各地正在下大力氣,但也從中感受到個別居民消極對待參保的壓力。當前,網絡上也出現了關于參保的討論,個別網民表示已經動了棄保的念頭。毋庸置疑,這樣的認識存在危害性,是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但這些聲音,確實也給全民醫保制度出了題:確保每一位居民“應參盡參、應繳盡繳、應保盡?!?,還需要再做些什么? 城鄉居民醫保存在結構性隱憂。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的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022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為98349萬人,其中成年人、中小學生兒童、大學生分別占73.26%、24.77%、1.97%。沒有收入的中小學生兒童、大學生占總體參保人數的近三成,加之一部分成年人沒有穩定工作、一部分老年人沒有退休金需要子女贍養??梢妳⒈;鶖荡?,但基礎比較薄弱。 在工作層面,我國堅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脫貧不穩定人員給予全額或定額參保資助。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資助9766萬困難群眾參保,監測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但同時,對未被納入資助范圍的低收入、無收入人員,除了讓家人、親屬代為繳費外,當前并無更為具體的辦法來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消除城鄉居民醫保的結構性隱憂、緩解個體參保的壓力感,除了財政繼續出手之外,改革也應跟上,比如推進城鎮職工醫保與城鄉居民醫保并軌,推行“醫保家庭共濟”。 參保人群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其對個人繳費的敏感程度。在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建設過程中,國家財政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年年提升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同時個人繳費也相應提升。2023年城鄉居民醫?;I資標準為102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40元,個人繳費標準每人每年380元。在籌資結構中,一直是國家出大頭、個人出小頭,但個人繳費金額的增長也“肉眼可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醫藥新產品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導致老年慢性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多,人民群眾對醫療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這些都需要充實的基金來支撐。只有合理調增居民醫?;I資標準,才能有效支撐醫保制度功能的長期穩定發揮。但從部分人的角度來看,一家三口人就要繳納1000多元,并不是小錢,倘若參保年度內沒有生病住院,難免感到“心有不甘”。因此,增強城鄉居民醫保對健康人群的吸引力,可以增加相應制度設計,比如對未生病住院參保人員進行適度獎勵等。 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醫保住院費用目錄內基金支付比例為68.3%,對于保障就醫、減輕負擔發揮了重要作用。誰也不能保證不生病,有制度保障是最好的選擇。確保每一個人在參保路上不掉隊,除了大力宣傳、引導與動員,根本還在于激發居民參保的內在積極性。居民每到參保季時主動“充值”,就是對醫保工作成效最好的點贊。